海源福星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时事政治 > 正文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9-12-24 10:48 作者:海源福星 来源:www.haiyuanfuxing.com 点击:

    一、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从字义来理解,和谐就是和睦、协调,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配合恰当、匀称和协调有序。“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要素处于动态的相互协调的状态。理解“和谐社会”的重点应该放在“社会”两个字上,不宜将其过于泛化。据此,我以为,和谐社会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这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政治的上层建筑和观念的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表现在实践方面,也就是要求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都处于协调发展中,这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2、和谐社会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国际国内发展的经验都证明,发展是硬道理,而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才有了物质保证。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但是仅仅有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增加还不够,社会发展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一个和谐的社会不仅需要经济繁荣,而且需要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事业同步发达。如果只有经济的增长而没有社会的同步发展和进步,必然会产生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发展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还可能导致社会的断裂,带来严重的后果,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成功的例子是北欧模式,失败的典型是拉美化现象。

    3、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人们能够各尽其能的社会。创造活力是社会进步的引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

    如果一个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感觉到,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和提高自身的待遇,就会把一时的失望、不满情绪化作工作和竞争的动力,那么社会就会趋于和谐与稳定。

    4、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社会稳定、各种利益关系协调,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能够各得其所、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和睦融洽、安居乐业的社会。

    公平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心情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任何正当的诉求和主张都是可以包容的。但是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规则,才能避免使这场权利之争成为零和游戏,才能使各个阶层实现共赢,平等地按照自己的贡献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要达此目的,需健全法制,建立和完善包括保障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协调不同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利益的协调机制、社会的管理控制体系和预警机制以及矛盾疏导机制在内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政策体系。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提出的背景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诸多不协调问题的迫切需要。

①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我国最低与最高收入的差距超过了俄罗斯,基尼系数早在10年前的1994年就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达到了0.4342003年达到了0.461,我国基尼系数2004年是0.4652005年达到0.472,已经十分逼近拉美0.522的平均基尼系数。而在80年代初我国基尼系数只有0.28,在短短不到20多年时间里,贫富差距发展得如此之快实属世界罕见;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城乡差距过大、环境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是极不和谐的因素,其中最为广大人民群众不能接受的不和谐是腐败问题。收入差距加大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和一系列负效率效应;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伤害了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们对提高效率采取消极态度;在民众中滋长了不公平感与不满情绪,产生相对剥夺感和仇富心理,导致犯罪,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导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这违背了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效率的初衷。拜金主义进一步导致人们拼命追逐金钱,而富人则凭借财力更加有能力使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贫富差距会造成社会整体资源和资金利用效用的下降,社会的福利无法达到最大化,还会导致富人沉迷享受、腐化堕落、丧失进取心。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会成为新一轮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形成恶性循环。

  ②城乡发展不协调。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就业和收入问题。在长期城乡二元体制下,大量农村人口得不到转移,造成农村人多地少,农业产业化滞后,从而影响到农民的富裕。只有减少农民,减少农村人口,才能富裕农民和农村。那么减少农民和农村人口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如果我们不推进城镇化,不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那么仅凭占GDP14.5%的农业产值是没有办法让占人口60%左右的农村人口富裕起来的,因此农村也就得不到发展,更谈上农村现代化了。最近几年,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只有去年国家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倾斜,农民收入才出现多年未见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难以持久,现在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是其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区差异已经成为阻碍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东部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4年我国GDP总量中,东部地区占55.4%,东北地区占8.7%,中部地区占18.8%,西部地区17.1%。特别是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圈,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35%。我国人均GDP最高的省区是最低省区的十多倍,2004年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37%42%66%。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圈15%的人口拥有35%的经济总量。由于经济总量大、经济高增长的地区,没能吸纳更多的人口,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没有资金、企业的集聚,就没有经济快速增长,也就没有增加就业和收入的机会。人口和经济分布的不均衡,直接的结果是地区差距过大,区域间不协调性增强,区域矛盾突出。

④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一,经济发展了,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地调整过来。社会结构包括的面比较广,有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阶层结构等等。我国工业化水平已达到中期阶段,但城市化率处在较低的水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关系严重失衡,阻碍了第三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了,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没有相应的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仅以教育和卫生事业为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很有成绩,但是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还不理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我国仍有9%的成人是文盲。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之间分布很不平衡。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87%的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

    第三,社会管理相对落后,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莫大损失。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有现代化的管理。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硬件”要现代化,“软件”也要现代化。许多城市遍布高楼大厦、豪华宾馆、宽广平坦的马路、各种名目的广场,铺草坪种大树,硬件都相当现代化了,但就是社会管理跟不上,存在着交通拥堵,儿童上学、老年人就医困难,环境脏乱差,空气污染等问题。

    第四,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落后。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大多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运行,机构庞大,人浮于事,规章制度僵化,运行成本很高,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人民群众很不满意。

第五,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多,现在又处于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等多种因素导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将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里困扰我们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⑤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重要的战略资源短缺。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4.5%;而目前中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就土地的消耗而言,中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

  2、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关键时期的正确选择

  2002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二是进入“矛盾凸现时期”,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党中央在这样一个重要阶段到来之际,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三、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应当把握的重点内容

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措施,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设、靠谁建设、怎样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反映和揭示了《决定》的基本思路和精神实质。学习时重点从如下三方面去把握。

    1、全体人民享和谐(为谁建设)。

    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社会。《决定》指出,要使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把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贯穿全会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之中。为了解决为谁建设的问题,《决定》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以保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实践。

    ①、阐明了“三个坚持”、“一个按照”、“一个重点”和“一个着力点”的指导思想。“三个坚持”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个按照”即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一个重点”即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一个着力点”即着力发展社会事业……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②提出了6个方面9项目标任务。全会决定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6个方面9项目标任务。(1)根据民主法治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的目标任务;(2)根据公平正义的要求,提出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3)根据诚信友爱的要求,提出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三大要素的明显提高的目标任务。(4)根据充满活力的要求,提出了全社会创造活力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5)根据安定有序的要求,提出了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的目标任务。(6)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出了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目标任务。

    ③遵循6项原则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上述6个方面9项目标任务,必须遵循6个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党领导下社会共同建设。这6条原则涵盖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障、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等重大问题,它们紧密相联,缺一不可。

    2、全民共同建和谐(靠谁建设)。

    ①靠全体人民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力量去完成。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当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的范畴也随着发生变化,有了新的构成。人民的范围包括一切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促进国家统一、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广大群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靠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奋斗精神来建设。要维护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建的局面。

    ②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愿望,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共同推进。

    ③靠深化改革建设。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不断扫除阻碍社会和谐的旧体制机制,革除影响社会和谐的政策规定,消除不适应社会和谐的观念意识。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其着力点,一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公平正义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二是加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主导作用;三是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④靠科学发展建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这里讲的发展就是科学的发展,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等等。科学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科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是和谐的。为此,就必须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⑤靠党的领导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为此,一是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二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三是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四是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四项工作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为条件,相得益彰。

    3、多项举措促和谐(怎样建设)。

    《决定》针对当前影响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用了很大篇幅,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5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8个方面可操作性的政策和举措。

    ①坚持协调发展。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目的在于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协调发展,就是和谐发展,就是科学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和谐不仅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与和谐性。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思想,贯穿到所有发展战略、发展过程、发展任务、发展举措中。为了保证协调发展,我们必须扎实推进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是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四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五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七是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②加强制度建设。这是社会和谐的政治保证,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决定》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为此,必须完善六个方面的制度。一是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以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二是完善法律制度,以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三是完善司法体制机制,以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四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六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③建设和谐文化。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保证社会和谐的思想条件。《决定》着眼于打牢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实施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举措。一是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三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舆论导向;四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和谐创建活动。

    ④完善社会管理。这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决定》从完善社会管理的高度,突出强调了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新思想,把“推进社会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个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等,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反映了在利益关系多元化、各种矛盾相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管理理念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决定》站在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安全防控体系三个层次的高度,提出了7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巩固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三是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四是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五是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六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七是加强团结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⑤激发社会活力。这是社会和谐的动力和重要特征。充满活力、团结和睦,这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此,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决议从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大和谐的视角提出了三不断一坚持。一是不断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二是不断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三是不断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四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构建和谐璧山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1、目标任务。到二O一五年,构建和谐璧山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以人为本,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使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市民素质更加提高,社会风气更加良好;经济结构、城镇布局、国民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实现富民强县、全面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构建和谐璧山的关键时期,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解决好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为构建和谐璧山开好局,打好基础。提出了七个方面。一是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增强城镇综合功能和辐射能力,全县城镇化率达50 %以上,建成区面积达35 平方公里左右;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三是实现乡镇公路全部油(硬)化,行政村通公路且油(硬)化率达到60%以上;四是加强乡镇供水体系建设和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全县农村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五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六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社区卫生补助,建立城市特困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兑现;七是基本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零转移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2、工作要求。构建和谐璧山,必须在坚持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在党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等六项重要原则的基础上,在具体工作中注意把握以下要求:

    ①加快发展,打牢基础。要正确处理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经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始终是构建和谐璧山的工作重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的家庭收入,为构建和谐璧山打牢基础。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要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坚持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统筹安排,重点关注人民群众所反映的意见最多、矛盾最集中、困难最突出的问题,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公平教育、公共卫生、文化娱乐、社会服务、安全稳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重点关注低收入者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众的合理诉求。

    着眼长远,抓好当前。要正确处理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正确认识构建和谐璧山是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不断追求社会和谐的动态目标,坚持把长远目标同阶段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量力而行、分步推进、张驰有度,认真规划构建和谐璧山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每年具体的工作进度和要求,用阶段性成果和经验推进长远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激励创造。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创新,加强制度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开阔视野,最大限度地吸收国内外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成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县人民的创业热情。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坚持民主法治,坚持依法治县,尽快形成在党的领导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机制,发挥全县人民的主体作用,营造构建和谐璧山人人有责、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的社会氛围,促进人人自身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单位和谐,推动城乡和谐,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和谐社会的美好,享受到和谐社会的实惠。

    五、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应当怎么办?

    1和谐要先从个人开始做起 。自古以来,平等、安定、和谐是人们追求的共同理想。常言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滴水珠,只有大家都从我做起,才能谈得上构建和谐社会。

    有一种效应叫做“连锁效应”,有时候跟古话说的“一人向隅,举坐而不欢”是相通的,在同一个机关或者同一个科室里面,每一成员的情绪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心态,如果心态不正常,将会导致身边有些员工的工作情绪低落,精力分散。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干部职工,要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调节。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原则,在处理工作时,要对事不对人,在原则面前一视同仁,切实做好做实构建和谐从我开始。在工作中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顾全大局,互相配合,要树立集体观念。领导干部、共产党员,要在形象、言行中树榜样、做表率。一般来说,只有在和谐的人际环境里。人与人才能沟通心灵,融洽关系,齐心协力。才能明荣知辱。因此,营造和谐人际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一是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思路。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与单位荣辱与共。二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提高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水平,行为规范能力。三是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坚持实事求是,大力弘扬正气,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四是处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尊重事实讲究原则,既不搞无原则的团结,也不搞无原则的不团结。

每一个干部职工都要正确的把握机关文化一是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用新思维,新方法,探索先进思想文化,创新先进思想文化,发展先进思想文化,让崇高的理想信念武装自己,先进的伦理道德规范自己,正确的社会舆论引领自己。二是坚定科学发展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制订学习计划,统筹学习时间,常学习新内容。三是根据专业领域,拓宽思路,以适用为原则,丰富学习内容,勤学苦练,提高技术。四是根据文化服务社会的要求,找准切入点,加强沟通和宣传。五是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提高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明素质。

    总之,“一板短缺,水不满桶”,我们单位里的每一个员工在营造和谐的氛围之中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只有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好工作的同时,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关心别人,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最终才能营造一个理解、谅解、尊重、关爱、祥和的企业氛围。

    2、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社会呼唤和谐家庭,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的和谐才有社会的安康,和谐家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与稳定的基石。

    构建和谐家庭的现实意义。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肌体的健康、活力、稳定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家庭细胞维持和决定的。和谐美满的家庭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自由、平等和健康、全面地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就家庭风气而言,家庭成员是否进取向上,家庭习惯是否健康文明,家庭氛围是否温馨和睦,不仅关系个人小家的幸福与否,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稳定。就家庭现状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家庭经济生活如收入、住房、教育等物质条件也相应得到改善,但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有的在基本的家庭道德价值判断上出现混乱,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家庭暴力加重,业余时间打牌赌博、搞色情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家庭的不和谐因素,处理不好也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

    和谐家庭的基本内涵。

    第一,民主氛围是构建和谐家庭奠定平等进步的基调。建设和谐家庭,关键在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夫妻关系的民主平等化。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根本,一切家庭关系都是以夫妻关系为中心展开的。因此,建设和谐家庭,首先要建立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夫妻关系,要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要认真行使权利,切实履行义务,要正确处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在增强法制观念的同时加强思想和道德修养,时刻以良好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彼此忠诚,互相爱护,同甘共苦,积极倡导和实践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帮、互让、互谅、互慰的夫妻关系。二是亲子关系的民主平等化。亲子关系的和谐关系到整个家庭关系的和谐,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平等的,应该相互了解、相互接纳、相互学习、相互爱护,履行各自的义务,营造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助人为乐的家庭氛围,共同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三是家庭其他关系的民主平等化。处理好兄弟姐妹、婆媳、姑嫂等其他家庭关系,也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内容。要在家庭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团结奋斗、荣辱与共的家庭关系,引导每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生活上互相关心、提供方便,情感上加强交流,社会事务上相互支持,正确处理相互间的矛盾,共同构建和谐的大家庭关系,为和谐家庭的建立奠定平等进步的基调。

    第二,学习进取为构建和谐家庭提供智力支持。学习进取是提高家庭成员素质的可靠保证,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家庭和谐的重要前提。一是家庭成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家长带头学习,家庭成员不断学习,有自主的学习动机,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家庭成员要“学会学习”。培养科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三是家庭成员要“相互学习”。营造孩子向家长学习、家长向孩子学习的氛围,建立互动的学习模式,达到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效果;四要引导家庭成员“团体学习”。帮助家庭成员树立既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又重视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的理念。

    第三,创业实践为构建和谐家庭提供物质保障。创业在家庭和谐中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家庭和谐的经济基础。家庭成员树立创业意识,在创家业、创事业、创企业的时代热潮中争先创优、有所作为,以创业实践提高家庭经济资源占有和经济收益是实现和谐家庭的重要途径。二是家庭和谐发展的动力。构建和谐家庭也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有新的要求,要引导家庭成员树立不断创业、创造的观念,为和谐家庭的发展提供经济动力和物质保障,以此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第四,良好家风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内容。家风问题,事关社会风气的好坏。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把家风搞好,就一定能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一个良好的家风,必然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使家庭成员工作学习起来心情更加愉快;家风不好,不但容易造成家庭矛盾,损害家庭感情,影响工作,而且耳濡目染,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家风问题,还事关领导干部和党在群众中的形象。领导干部如果家风不正,家属子女违纪违法,不仅领导干部自身的形象和威信受影响,也会损害党的形象。因此,树立良好家风,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内容。家庭成员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营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勤奋好学、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团结和谐、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作出贡献。

    第五,节约意识丰富和谐家庭的时代内涵。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节约能源资源,直接关系我国能否建成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而只有每个家庭成员树立起节约意识、共同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转变消费观念,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才能建立起节约型的家庭,从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同时,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要建设和谐家庭,就必须保持家庭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引导家庭成员强化家庭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使家庭自觉融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

    3、以单位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大大小小的和谐单位建设,构建和谐单位问题就显得异常紧迫和重要。那么,又如何构建和谐单位呢?

    ①关键是领导班子的和谐。一个单位的和谐首先取决于领导班子的和谐。这是由领导班子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假如领导班子内部很不和谐,矛盾重重,尖锐对立,纷争不已,彼此拆台,不要说改革创新难以进行,事业发展无从谈起,就是维持起码的稳定也是难乎其难的。在这样的局面下,谈一个单位的和谐只能是一种奢望。

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把它引申并转借到这里来说的话,就是领导班子内部应该有民主、有不同意见和看法的讨论,但又能够和谐相处,通过讨论,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最终形成的决议和决定,具有权威和领导能力。这就是说,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和而不同”的和谐,是有差异的和谐,是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甚至思想交锋但又形成一致意见和决议的和谐,是集体领导而又分工负责的和谐。总而言之,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和谐。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最关键、最核心的恐怕在于领导班子“一把手”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一把手”坚持民主集中制,让大家充分说话,畅所欲言,又善于引导和集中大家意见,形成决议和决定,这样的领导班子必然是一个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当然,除了“一把手”以外,其他成员对于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讲政治、讲团结、讲责任,决不允许搞拉拉扯扯、亲亲疏疏的小圈子,要警惕和反对团团伙伙。不团结,搞派别,其结果只能是破坏和谐,瓦解和谐。

    ②基础是干群关系的和谐。干群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单位的基础。既然如此,领导干部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疾苦。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益,是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大凡受群众爱戴、支持和拥护的干部,在群众中有崇高威望的干部,无一例外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干部。领导干部的楷模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可以说和群众的关系最密切、最和谐,深受群众的景仰和崇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实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难题。试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关心和解决,怎么可能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地干工作、做事情,怎么可能没有意见。这既影响党的形象、领导干部的形象,同时也损害干群关系,导致干群关系的不和谐,进而引发单位的不和谐。二是说话办事公道正派,不徇私情。干群关系是不是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说话办事能不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如职级职称、工资福利、奖金待遇等问题,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向身边的人、亲近的人、熟悉的人、带长字号的人搞特殊、给优惠。无视和突破原则规定、制度条例,就是搞特殊,就是一种不平。不平则鸣。因此,说话办事不徇私情、公道正派,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三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领导干部要团结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解决难题,谋事业、求发展;要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方针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倡导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古人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领导领导,领着行动,干部干部,先干一步。讲理想信念,自己首先要有理想信念;讲艰苦奋斗,自己首先要艰苦奋斗;讲无私奉献,自己首先要无私奉献。只要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起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格形象,说话就有人听,干事就有人跟,就能带领群众,打开局面,做出成绩,干群关系就毫无疑问是好的、和谐的,是水乳交融的。

    ③抓事业、树正气,凝聚力量促和谐。事业发展兴旺,群众心气很足,正气蔚然成风,这样的局面和环境毫无疑问有利于构建和谐单位。事业发展兴旺是一个单位和谐的物质基础。如果事业萎缩萧条,前景堪忧,前途无望,朝不保夕,肯定是人心惶惶,人心思散,一盘散沙。连生存和发展都成问题的单位,是决不可能有和谐可言的。因此,领导干部要把事业的兴旺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扭住不放松。只要人人立足岗位作贡献,人人为发展尽自己的一分职责和力量,一个单位的事业就会发展兴旺,就会有一个安定和谐的局面。在这一点上,任何消极无为、松弛懈怠的情绪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会给单位的发展和和谐带来不利的影响。

事业兴旺发展的关键在人。这就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构建和谐单位的内在要义。要在一个单位营造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树立和弘扬正气,鼓励支持想干事的,表彰褒奖干成事的。要防止和反对不干事的说干事的,要对失误和缺点有所甄别和区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要明白,不干事是最大的失误和缺点。二是要形成奖优罚劣的机制。要在分配上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决不能“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只要在单位营造和形成“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气氛和机制,这样,单位的人气就旺,事业就兴,就能够赢得和谐发展的局面。

上一篇:建设和谐社会要从群众最关心问题入手

下一篇: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