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源福星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时事政治 > 正文

树立科学发展观 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03)

2009-12-24 11:20 作者:海源福星 来源:www.haiyuanfuxing.com 点击:

1999 5月,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结合 21世纪初期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际,为进一步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并参照国际上的一些成功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阶段招生规模(以下简称高校扩招)的重大决策。

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地、各部门、各高校的共同努力,整个扩招工作进展平稳、健康,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四年来全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

    高等教育的宏观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包括普通、成人、电大,远程教育等)共招生 620万人,比 1998年增加了 350万人;各类高等学校在学生达 1600万人,比 1998年增加约 82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由 1998年的 108万人增加到 320万人,在校生由 1998年的 341万人增加到 900多万人。同期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在学人数也分别由1999年的 7万和 20万,增加到 2002年的 20万和 50万。

    高等教育升学录取率和毛入学率大幅度提高。 2002年全国普通高考录取率超过 59%,比 1998年的 36%提高了 2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到 2002年已由 1998年的 9.8%上升到 15%。我国的高等教育首次初步跨入了国际公认的所谓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宏观教育结构中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的局面开始得到历史性的扭转。

有力地推动了高教领域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等学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高校管理体制、高校后勤社会化、校内人事与分配制度、招生考试制度、毕业生就业制度、高校收费制度等各项重大改革均加快了步伐并不断深化,有的已实现了重大突破。

高校的办学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办学效益大幅度提高。 20世纪 90年代以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校均规模仅 2000人左右,后来逐步上升到 3000多人,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到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校均规模已达 6700人,比 1998年的 3335人翻了一番。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设施得到了充分利用。教师的工作量也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生师比已经提高到 19∶1,比 1998年的 11∶1提高了 60%以上。

促进了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大提高了我国总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提高了全民族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智力准备。同时,扩招还有效地缓解了高等教育对社会长期形成的“供求”矛盾,大大加宽了通向高等教育的“独木桥”,有利于大学以下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落实。

拉动了社会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据了解,储钱供子女上大学,已成为我国现在社会上的三大消费之一。目前,一位普通高校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在万元左右,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在学学生的平均年消费也约为 5000元。据此测算, 2002 1600万各类在校学生年消费总额可达 1250亿元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拉动了社会消费。高校扩招对学生食堂、公寓以及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各类设施所形成的旺盛需求,带动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以学生公寓建设为例,三年来即拉动社会资金投入 330亿元。高校扩招还推动了建筑业、餐饮业、金融业、文化用品制造、印刷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各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和矛盾,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和严峻。今后一个时期在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

一、办学指导思想需进一步端正。一些地方存在着盲目追求发展目标的现象。有些地方,不尊重教育规律,忽视客观条件,发展目标定位过高。过分追求数量的发展,或只讲发展,不讲投入,轻视改革,忽略管理。少数高校,不能因校而宜,规模膨胀过快,办学条件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

二、经费投入严重滞后,与规模发展很不适应。 1999年以来,尽管各地、各高校想了很多办法,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经费,在高等教育的投入总量上有所增加,但还远远跟不上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到 2002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比 1998年要净增约 560万人,按国家规定的生均占地、校舍、图书、仪器设备等基本办学条件的标准测算,每增一生需投入 4.5万元左右。这样仅基本建设就需投入 2500多亿元。而同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此方面的投入(含社会投入),仅占所需投入的一半。由于条件改善速度滞后,加上历史欠账积累,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仅教学、行政用房缺口就达 6000多万平方米。实事求是地讲,这几年的扩招,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一靠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二靠收费,三靠学校挖潜完成的。

三、办学条件全面紧张,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较为突出。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虽然这些年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比较落后。几年高校规模的快速发展,使办学条件全面趋紧。对多数学校而言,教学、试验、研究及其他配套设施全面紧张,不敷需要。教师队伍除了整体素质不能完全适应、亟待提高外,教师的数量也急需增加。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达到 19∶1,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 14∶1的标准测算,专任教师缺口达 22万。同时,教师结构性短缺现象也十分突出。公共基础课如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的教师普遍短缺。一些新设置专业的授课教师更为缺乏。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 31%左右,其中本科院校约为 40%。一些新设置或升格的院校,在此方面的问题则更为突出。

四、有些地方、有些高校的改革进展缓慢,影响了发展。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实现历史性突破,主要归功于各项相关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但目前各地、各高校之间改革进展的深度与广度是不平衡的,认识上也有差异。一些地方和高校对相关重大改革推动不力,进展缓慢。在办学模式、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大胆探索、实践不够,影响了今后的长远发展。

五、管理工作薄弱,违规办学现象有所抬头。乱办学、乱发文凭、乱收费的问题不断发生,必须认真纠正解决。

六、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加大,困难增多。此外,不同地区、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七、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首先,我们党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要求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不少地区,还希望超前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我们还要赶上和超过别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切对高等教育在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均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第二,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预期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独生子女大学学习时期的到来,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家长不仅想要孩子上大学,而且还希望他们能上更好、更高水平的大学。第三,由于今后一个时期高中阶段学生规模、特别是普通高中规模的快速增加,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压力。预计从现在起到 2008年前后,每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将增加 80— 120万,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将增加 100— 160万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保持目前全国平均 59%的高考录取率极为困难就是要避免大起大落、尽量少降一些,也需付出艰苦的努力。第四,根据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现实情况,我国高等教育要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大约还需要 10年左右的时间。换句话说,在今后的 5 10年内,高等教育尚须超负荷运行,还得爬坡。第五,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经费投入、条件保障与实际需求的矛盾会长期存在。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今后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全局上必须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原则。一方面要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坚持积极发展;另一方面则要把握发展节奏,不断加大投入,抓紧解决、消化现存的问题与矛盾,确保高等教育沿着持续、健康的良性轨道前进。

为实现上述设想,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上,必须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在教育外部,要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等教育发展同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发展的基础;二是高等教育发展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三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和科技。

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手段和贡献,主要是提供高级专门人才、提供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与时俱进的先进智力。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贴得最紧。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首先成为高教强国,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科教必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因素。正因为如此,小平同志才讲,“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不过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是高教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要为高教发展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决定了对高教的需求和容量。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大家反映较多的高教发展不均衡现象,说到底也主要是源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个地方,如果连饭都吃不上,工资也发不出,又如何能奢谈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呢!我碰到一些地方的领导,他们确实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也诚心诚意地想支持高等教育,但因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苦于囊中羞涩,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啊!为此,国家确定了一个重要的方针:一保吃饭,二搞建设。何况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在不少情况下,是逐步释放的,需要一个过程。这些不争的事实,决定了我们必须从三个层面来思考、处理高教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成熟的、有远见的领导者,应当辩证地看待、处理高教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规划本地区经济与高教的发展问题,努力促使二者之间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还要站得高、看得远一些,尽可能创造条件推动高教适当超前发展,千方百计把高教搞上去;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要认真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与高教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订的高教发展目标、部署的各项高教改革,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在总体把握上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阶段。要向省级领导提供符合本地区情况的好建议,不能出“馊主意”。作为高校的领导,则要努力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符合高教自身的办学规律,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少花钱、多办事”的精神。有钱未必就能把学校搞好,条件差未必就不会做出好的成果。这里有一个正确处理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目标应定得切合实际,对政府投入与条件保障,固然要努力争取,但也不能期望值过高。到手的钱,一定要千方百计用好、花好。

二、在教育战线内部要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与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已是人人皆知。但高等教育毕竟也只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四大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人民群众来讲,这四大类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础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我国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好的基础教育,就不可能有好的高等教育。我国教育的一个重点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难点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柱,成人教育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高国民素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协调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地方的领导,各高校的领导,对此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在处理、思考问题时,在研究经费投入与政策时,对四大类教育应当统筹兼顾;在谋划发展方面,各类教育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高等教育当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另一个重点。但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同志们,必须先讲全局,后讲本职,不能把高教强调过头。

三、在高等教育内部要正确处理不同类别、层次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横向类别来讲,有普通高等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办学机制上,则有公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以纵向层次来分,则有高职(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如果从办学模式上区分,种类就更多了。不同类别、层次的高等教育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此,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实践方面,要始终注意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坚持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和高教资源状况决定的。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期间内,绝不能把发展的任务全部压向普通高校。这是一个大的原则,必须坚定不移。从实际情况看,这几年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有近一半,是由普通高校以外其他各类高等教育结构承担的。根据预测,到 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要达到 2700万人左右,届时普通高等教育也只能承担 1700万人左右。从长远看,坚持并支持非普通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符合我国今后高教改革的方向。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等所具备的许多独有的办学特色,决定了它们在未来高教发展方面的自身优势。同时,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最终目标,要求我国今后高等教育必须走各类高校协调发展的道路,必须走多形式、多元化的道路。

坚持本科、高职(专科)、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讲层次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是分层次的;我国目前的综合实力和高等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教的需求,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只能是逐步提高的,也是分层次的,不可能也无必要都去上本科,更谈不上都去读研究生。因此,我们在高校规模发展方面,必须坚持高职(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坚决反对不顾条件全部瞄准本科的倾向。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可以发展得快一些,但也要适当,且须因校因地制宜。

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高职(大专)毕业生不大受欢迎,就业困难。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我看,主要是源自以下几个因素:不少高职办得不好,没有办出特色,没有办出质量,自然声誉就发生了问题;用人机制不成熟,不看岗位只看文凭。一些本来完全可以由高职(大专)毕业生担任的岗位,却由本科毕业、甚至由毕业研究生占用了。加上就业岗位紧缺,形成了用人的扭曲和浪费;轻视职业教育的旧习,没有彻底清除。我坚信,这种现象是暂时的,很快就会扭转。因为从我们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程度看,今后大量需要的肯定是高职(大专)培养出来的人才。现在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已经很难找到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了。在中国办企业的外国老板,也有同样感觉。广东省的同志们已看清了这一点,东莞和顺德,就非常重视高职的发展。高职(大专)是大有可为的。从事高职(大专)教育的同志们一方面要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则要下大力气,把高职切实办好。

坚持以多种机制、多种模式发展高等教育。根据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财力和其他方面的实际情况,今后在巩固、提高公办高等教育的同时,必须大胆进行办学模式的创新,特别要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支持、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更好更快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必然会要求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多元化。同时,还应坚持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广泛性、多样化的需求。    

四、正确处理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

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各高校之间也存在不少差距,且这种不平衡和差距一下子还消除不了,将会长期存在。对此,各地、各高校都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正确的态度是承认差距,经过努力,逐步缩小乃至消灭差距。不承认差距,不能客观分析、对待差距是错误的;在差距面前,无所作为,自甘落后,同样也是错误的。消灭差距,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分类指导,加强宏观调控,努力促进高等教育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在年度招生计划安排、经费支持、学位点评审、新增高校资源等方面,注意向高教不太发达的省份倾斜,并以各种形式组织好对高教相对落后的省份的对口支援工作。高等教育暂时相对落后的地区,也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发展。而高等教育已比较发达、升学率已经较高的地区,对数量的发展要适当减慢,重在巩固成果,保证持续发展。在我国,高考还必须保持一定的竞争性。没有竞争,就不会有好的质量。把升学率搞得过高,不见得就是好事。一些有差距的高校,则要找准自己的发展坐标和位置,抓紧消化矛盾与问题,把质量、水平搞上去。

高等教育是国家的长久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高等教育的最好发展,是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各地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长远考虑,牢固树立持续、健康发展的思想,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各高等学校,在学科建设、规模发展、校园建设、奋斗目标等方面,必须有科学规划,既顾眼前,又顾其后,远近结合,统筹兼顾。

五、正确处理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问题。

内涵发展的实质,是讲求数量、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统一,是以充分挖潜为基础的。这符合我国的国情,是一种良性机制,也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今后所有的高校,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这种发展思想。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国家和地区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与变化,可能还得需要加上适当外延。也就是说,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道路。其主要原因是,在全局上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还相当缺乏,且这种资源由于种种原因在地理分布上又是很不均衡的。为此,今后客观上需要有步骤、审慎地增加一些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步缩小地区间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的差距。这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靠挖潜完成的。在挖潜的同时,必须设法另增新的高等教育资源;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等教育的布局方向,也必须由大城市向有条件的地(市)适当下伸,这势必需要增加一批新的高等学校。另外,具体到一所高校来讲,其规模也有一个合理、科学的上限,当达到这个上限时,这所高校在量的发展方面就应该稳定下来。如果全局上规模仍需扩张,那么扩张的任务则应由其他高校或由新建的高教资源去完成。外延的途径,一是通过对现有教育资源(包括社会闲置资源)的优化组合;二是利用各种形式实现现有优质资源的适当外延;三是采用新机制,积极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思路指导下,近几年我们新增设了 94所本科院校、 29所高等专科学校、 44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批准设立了一批民办高等学校。与此同时,不少地方政府也积极为高校扩大校园,通过政府引导、加大投入、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土地置换、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建设了一批新校区和大学园区,增加了高校办学规模的容量。这些举措既有力地支撑了前几年的扩招工作,也为以后我们更好地处理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关系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六、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质和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质量以一定的数量为前提,数量以一定的质量为基础。质量和数量都有自身的规定性。量少未必质量就高,质高未必就一定量少。量与质的内涵标准,是相对的,是不断变化的,是有时代特征的。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中,需要科学把握的,其实就是质与量的关系问题;需要始终注意的,其实就是如何辩证地处理好质与量这一对矛盾。就数量来看,我认为,目前各类高校在学生人数已达到 1600万,其中普通高校已达到 900万,这个量,已大致能够满足国家的现实需求。在满足国家需求方面,当前的主要矛盾则是质,即我们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还不能很好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同时,现在这个量却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上家长希望自己孩子上大学、上更好更高水平大学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在量的方面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方面。如果我们的国力能够同时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两个需求,甚至保持一定的超前度,何乐而不为?问题是,我们无法同时做到这一点。在此情况下,就必须在量与质的方面,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即在首先满足国家需要的情况下,尽量争取能够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我看这恐怕是我们搞发展规划的同志们的一个最大难题。上述这种观点,我是从宏观角度讲的,是就一般规律而言的。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各地、各高校一定要格外注意质量。这是因为,近几年的扩招,大家都比较重视数量,数量上也实现了突破。但对质量,一些地方和少数高校却有所忽视,导致这些地方和高校的办学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下降。按照长远发展的观点,办学质量是每所高校生存的生命线。随着人们对上大学心理预期的变化,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需求的变化,质量无疑将成为每所高校的立身之本。今后办得差的高校是不会有出路的,是会遭到无情淘汰的。另外,我们是在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办高等教育的。因此我们必须走质量、数量兼顾、质量优先的路子。何况,质量本身就是一种发展,而且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发展。

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认为我们现在培养的大学生太多了。我的看法是,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不能说是“太多了”。大学生究竟是多还是少,要辩证地看,长远地看,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看,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看。 21世纪我们要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在前 20年内,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要再奋斗上几十年,赶上或超过别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加快人才培养。为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校的在学生规模,既没有达到十六大提出的指标,更不能说已经很好满足了实现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怎么能说大学生太多了呢?就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在一般情况下,高等教育至少应做到与经济同步发展。根据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要力争比 2000年再翻两番。与此相适应,我国的高等教育总规模到 2020年也应该至少比 2000年翻两番。照此推算我们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人口整体素质,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更不算多。目前我国 13亿人口中只有 1600万在学的各类高校生,仅占人口的 1%略多一些;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2002年为 15%,只是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 2001年我国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的在校生为 931人; 15岁以上就业人口中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为 8年。上述这些比例和数字,不仅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甚至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何况,从促进社会进步和满足社会的需求来讲,高等教育过去长期形成的供不应求的矛盾,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有了很大的缓解,但并未彻底解决,还远远谈不上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还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另外,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人才培养的长周期性,高级人才的培养周期则更长。高级人才培养的长期性,要求高等教育的一些领域必须适应超前发展,对一部分高级人才必须保有一定的储备。否则一旦国家急用人才就难以应对。正因为如此,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应当允许有一定的余量,不可能做到可钉可铆,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形成一个规模适当的人才蓄水池是必要的。当然,我上面所讲的观点,都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国力,要走自己的路,不能机械地去追求一些发展指标,更不能生搬硬套一些国外的做法。

七、正确处理发展与改革的关系。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可以促发展,发展也会推动改革。这些年高等教育的丰富实践,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四年多来,我们配合扩招,突出抓了三项改革:一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二是高校收费改革。三是高职(大专)管理体制改革,将这类高校设立的审批权和招生计划权下放到省级人民政府。这三项改革有力地保证了高校扩招工作。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三项改革,就根本谈不上高校扩招。今后各地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各高等学校能否发展得更好、更快一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看能否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改进并加强管理,也属于改革的范畴。管理是科学,而且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小平同志讲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有两个目的,一是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二是学习人家的管理经验。现在不少地方和高校,这两条都没有学到。平时高校发生的许多问题,诸如,一些高校发生的火灾、中毒及其它安全事故,一些地方出现的违规办学行为及各种乱收费现象,包括少数高校办学质量下降、校风学风不好等等,细究起来,也多是缘于管理工作。有许多事情,只要管理工作上去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同样的投入,能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主要看管理;同样的条件,能不能办得比别人更好,主要看管理。我看中国高校与外国一些大学的主要差距之一,就是管理。当前高教领域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敢严格要求,上级不敢严格要求下级,老师不敢严格要求学生;二是事业心、责任心不强。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精力上、时间上对管理工作投入不够,没有完全负起责任;三是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管理方法落后,适应不了不断变化的形势。应当看到,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本身,就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学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的深刻变化,教育外部大环境的巨大变化,加大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过去,全国也没有几所万人以上的大学。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万人乃至几万人的高校。对规模这样大的高校,不下点苦功夫,不具备点真本事,能管好吗?何况高校无小事。小事如果处理不好也会酿成大的事端,影响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管理的重要性,一定要把加强并改进管理看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教领域的一项紧迫任务,一定要牢牢树立从严治教、从严管校的观念,一定要敢于管理,严格管理,善于管理。严师出高徒。育人是需要一个好的氛围的。而好的校风、好的学风是管出来的,是严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和优秀人才,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领导,务必要不断克服官僚主义和好人主义,处于公心,切实负起责任,该管的一定要管,决不能手软;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不能三心二意;要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少参加一些不必要的会议,少搞一些意义不大的考察或出访活动,沉下心来,替党和政府把学校管好。同时,还要积极转变管理思想,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尽快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要切实注意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努力创造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

八、正确处理发展与就业的关系。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这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总体上讲一直是比较好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也包括 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的学生开始陆续毕业的因素,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据了解,去年和今年,都有少量高校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而高校毕业生数量在今后的 3— 4年内还将呈持续攀升之势。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加大,困难增多。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要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同时,也取决于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与用人机制的改革、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具体工作的力度。各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未雨绸缪,从现在起,即从多方面入手,抓紧研究对策并早作部署。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根据这些年的经验,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位,采取的措施到位,切实加强了领导和筹划,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正面宣传和教育,引导并促使社会、学生、家长就业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不断调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树立“行行出状元”和大胆自主创业、多元就业的意识,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中西部、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要抓紧完善各项相关政策,进一步消除在就业方面的一些政策性障碍;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政府的调控和服务职能,改进并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事业发展的角度,今后几年要切实把握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节奏,坚决克服盲目发展的现象。同时,要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工作。凡社会需求不旺的专业要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在每年高职(大专)和本科的招生安排上,要逐步加大本科生比例。作为一项调控措施,自 2003年起,每年招生计划的安排,要同各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力的,要减少招生计划。

在正确处理上述各种关系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紧研究、解决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矛盾。一是必须千方百计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从改革入手,另一方面则要从投入入手,千方百计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我国的高等教育,只能是以公办高校为主体。而公办高校的经费,必须主要由政府来投入。因此,高校的建设,应当是国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不断改善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也应是今后各级政府的一个长期任务。此外,还应认真考虑三个因素:一是经过这几年的扩招之后,高校在挖潜方面已经作了很大努力,今后高校要增加新的发展潜力和能力,就需进一步加大投入。二是高校的收费标准目前已经接近极限,今后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大幅度提高。三是这几年在扩招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与矛盾,必须抓紧消化、解决。否则,不但扩招的成果难以巩固,且会诱发其它问题,影响稳定。二是抓紧深化各项相关重大改革,不断巩固、扩大改革成果。在宏观方面,要抓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要逐步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层次,稳步加大本科生的招生比例,适当加快研究生发展。对高职(大专)的办学要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其不断提高质量,切实办出特色;要尽快建立起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立交桥,要抓紧构建终生学习体系,解决好未就业的高职(大专)毕业生继续学习深造的问题;要继续推动、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妥审慎地做好高校收费工作。三是积极推动办学机构创新。在此方面,要大力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要积极支持、规范管理普通本科院校试办民办二级学院的工作。四是进一步做好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的工作。五是抓紧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六是把握好发展节奏,严肃招生计划,加强计划管理。综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今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总体上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适应,与高校的办学条件相适应,与经费的投入水平相适应。据此,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普通高校年招生规模的增幅,基本上要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一般应以 7— 8%左右为宜。对高校招生计划的管理,今后继续执行一头从严、一头从宽的原则。即对研究生和本科招生计划管理仍旧从严,继续执行指令性计划;对高职(大专)招生计划管理适当从宽,高职(大专)招生计划的管理责任主要在地方,继续执行指导性计划。这种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同时要坚决维护高校招生计划的严肃性,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抓紧进行治理。

上一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下一篇:四个坚定不移对党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