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4 12:01 作者:海源福星 来源:lanfeng369.3r45df.cnaaa10.com 点击:次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文化创新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一道,作为“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同时,又把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文化创新本身必须真正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贯彻“坚持、继承、借鉴、吸收”的原则。坚持,就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源泉,从而确保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先进性。继承,就是要“推陈出新”,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才能保持中国特色。借鉴,就是要“洋为中用”,以博大的胸怀和恢宏的气魄,海纳百川,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勇于把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化为自己的血肉。吸收,就是要兼容并蓄,充分吸收经济、科技等其他领域中有利于文化发展的观念和手段,吸收相关学科中能为发展文化所用的有益成果。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前提下,当前的文化创新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要着力于保持文化理念的先进性。文化理念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把是否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文化创新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就支持、鼓励,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加以纠正。我们要确立的文化理念,应当充分考虑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准与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这一方向。文化创新也必须与时代特征相适应,致力于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合时宜的旧的文化发展观念和意识,加快确立一系列适应开放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思想观念,促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
二要着力于实现文化体制的先进性。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在管理体制方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改革力度,转变职能,理顺关系,逐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新形势下保证党的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二是在运行机制方面,要根据文化单位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转制改制,抓紧培育一批能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主体。在改革过程中,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充分考虑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单位实行分类指导,为实现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同时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拓宽投入渠道,激发文化单位活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三要着力于实现文化产品的先进性。文化的先进性总是通过具体的文化产品来承载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必然是一个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当今社会生活快节奏加快、文化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文化产品要努力实现两大功能。一是教育引导功能。我们要组织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更多更好,能体现中国风格、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作用,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二是娱乐享受功能。我们的文化产品,必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审美要求,充分发挥其愉悦人、陶冶人的作用,让人民群众在获得娱乐享受的同时,切实实现自身的文化利益。要真正把文化产品的教育引导与娱乐享受功能完美结合起来,把一大批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人民群众,值得强调的是,检验文化产品优劣的标准只能是实践,我们要把评判的标准交给实践生活中的人民群众。
四要着力于实现文化生产、服务方式的先进性。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要努力实现文化生产、服务方式的两个创新:一是文化生产、服务的组织体系创新。对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事业单位企业化,企业单位公司化,成为真正的法人主体,并通过整合、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实现文化生产的集团化、规模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同时,要充分利用人文资源丰富、民间资金充裕等优势,培育发展一大批既有专业分工、又有协作关系的中小型文化企业群,形成结构合理的大中小企业组织体系,为高效率、高质量地生产优秀文化产品提供组织保障。二是文化生产、服务的技术手段创新。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产品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提高文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