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源福星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时事政治 > 正文

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2009-12-24 11:44 作者:海源福星 来源:www.haiyuanfuxing.com 点击:

    党的十六大报告,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用一系列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为开创世纪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动力。

1)强调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写入党章,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成为指导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旗帜。毫无疑问,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和内容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用“三个代表”来统领,唯此才能保证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就是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就是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就是要把“三个代表”作为衡量我们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尺,符合的就坚持,不完全符合的就积极调整、补充、完善,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

(2)强调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日益凸显,作用日益扩大。特别是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社会的信息化和文明的多样化的发展,使得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正因为如此,十六大郑重提出:面对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党同志一定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3)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只有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大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来提,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属性,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4)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同时,科教会更加进步、文化会更加繁荣、社会会更加和谐。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新的更大的跨越式的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注入旺盛的活力。否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5)强调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这是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提出的新观点新思想。中华民族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民族和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没有个体的健康就不会有整体的健康,没有个体的提高就不会有整体的提高。健康素质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精神上的健康。健康素质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健康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党的十六大把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同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相提并论,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人的生命的高度重视,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

6)强调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重要思想的提出,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内涵。实践证明,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社会才能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这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不能有丝毫动摇。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支柱,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支撑,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7)强调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一个民族,只有具有振奋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才能自尊自强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使全民族和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8)强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是人民群众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实践证明,具有把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之特点的创建活动,在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转变社会风气、调动积极性、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只要创建活动始终不渝地把着眼点放在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上,多办群众欢迎的好事实事,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环节抓起,就一定会推动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大发展。

9)强调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行文化创新,是发展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鼓舞人们斗志的必然要求。推动文化创新,关键在于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适应实践的发展要求,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谱写新的理论篇章、发扬革命传统和创造新鲜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我们一定要从治党治国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创新的重大作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10)强调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育民族精神、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正确选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要贯彻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就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巧文化。同时,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国家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十六大报告还强调,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上一篇: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下一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